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新征程上,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握方向、聚焦重点,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二者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只有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能、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以新发展理念为科学指引。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指引。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要求。可以说,在发展理念上,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逻辑的一致性。
以技术创新突破为驱动力量。纵观人类发展史,技术创新始终是推动生产力跃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在“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中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以来,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为信息处理能力极大增强和生产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新质生产力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通过不断创新科学技术、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提升生产力水平。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通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因此,在发展动力上,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历史逻辑的一致性。
以高效质优为重要内容。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体现在既要形成更加高效合理的经济体系,又要推动产业供需结构、城乡区域结构不断优化,还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新质生产力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通过推进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因此,在发展要求上,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都强调高效质优,具有实践逻辑的一致性。
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终要落到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上,这体现了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必须聚焦经济、社会、文化、精神等多维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将保障人民权益和增进人民福祉贯穿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发展新质生产力,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质生产力能够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消费提质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打造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有利于为高质量发展储备高素质人力资本。可以说,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都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兼顾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价值逻辑的一致性。
强化新质生产力的推动支撑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推动生产力质的跃升,更是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推进高质量发展,要统筹谋划,聚焦重点方向,强化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作用。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动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让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重塑产业结构,培育竞争新优势。一方面,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由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革命性力量。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带来的机遇,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实现突破,形成新的产业部门、产业链条、产业集群,重塑创新生态、催生产业变革、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优化资源配置,凝聚创新合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聚集。具有更丰富知识、更高技能的劳动者,与更加智能、高效、低碳、安全的劳动资料相结合,对传统的和新型的劳动对象进行优化组合,能够在传统生产要素配置的边际效应递减时,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数据要素与其他传统生产要素相互融合,能够显著促进要素资源优势互补、高效配置,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和潜能,形成更强大的创新合力。
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厚植发展底色。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其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摆脱了高耗能的增长路径,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态效益。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从产业到产业链再到产业集群、从生产供给到消费需求的全方位全领域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能够不断提升发展的“含绿量”、增长的“含金量”,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绘就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宏伟蓝图的关键落笔,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围绕突破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从技术革新、绿色发展、要素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发力,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打造有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的生态系统。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是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优化科研体系和创新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加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领域的财政投入,支持重点学科发展,以高质量学科体系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各类企业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要拓展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型升级。在产业高端化方面,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健全强化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传统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和价值链高端环节迈进。在产业智能化方面,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特别是生产设备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支持企业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在产业绿色化方面,加强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创新,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产品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以前沿科技为支撑,具有强大成长潜力、广阔发展前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要大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拓展应用场景,实施产业创新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生命科学、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支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从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加快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研发,加快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在各领域各环节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协同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绿色转型。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使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完善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机制。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前提,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要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优化职称评定、实施薪酬激励等措施,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黄茂兴,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松花江网编辑 齐源 初审 张勇军 复审 李明丹 终审 王久权)原标题: 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