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观点 理论动态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2024-12-04 09:01    新华网

 何丹 郭晓伟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这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指明方向。新时代以来,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伴随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乡村文化活力和时代价值不断彰显,需要通过文明理念互融、文明要素互动以及文明成果共享,塑造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新格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以城乡文明理念互融消弥文化主体价值观差异

  以共同理想信念、文化根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建设,消弥城乡居民价值观差异,提升人民精神文化品质,进一步涵养文化自立自信自强。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构筑共同理想信念。一是统筹推进城乡意识形态工作,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二是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基层党建,组建城乡先进党员宣讲团,统一深入城乡社区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宣讲;三是倡导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促进乡村地区教育提质增效。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基,唤醒城乡文化认同。一方面强化城乡文化涵养,增强文化自立自信自强,全面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深入推进文化交流活动,多渠道供给优质文化作品;另一方面强化乡村文化根基,通过文化遗址挖掘、保护和利用,引导村民深化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立统一道德标准。一是加强修筑城乡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阵地,统筹城乡文明素养提升;二是统筹安排贯穿城乡的主题教育以及志愿服务活动,以文明实践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城乡居民的精神品格和思想道德素养;三是加强农村道德法治建设,消解不良风俗习气,倡导科学、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城乡文明要素互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畅通城乡文化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渠道,将乡村文化振兴作为重点任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强化政策引领、凸显数字赋能以及突出供需驱动为城乡文明要素互动的着力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强化政策引领。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目标、原则和方向,明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点依然在农村,凸显城乡文明资源流动的双向交融特征;二是科学制定文化产业政策,一方面突出乡村文化振兴重点任务,倡导文化资源、文化理念下乡,另一方面引导乡村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进城;三是强化政策的可持续性,以政策引领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驱动,释放农村文化资源潜能以及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才能。

  凸显数字赋能。一是数字赋能要素流动,通过数字平台、新媒体和大数据推动“城市文化下乡”和“乡村文化进城”,实现城乡文化资源要素活化利用和合理流动,构建互动、互补、互融、共荣的文化资源要素格局;二是数字赋能资源活化,通过科学利用数字技术,盘活农村文明资源,充分挖掘农耕文明、乡风民俗、乡贤文化、红色文化,凸显区域特色;三是数字赋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提升城乡居民数字化素养,提升文化资源转化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

  突出供需驱动。一是优化精神文明产品供给,把握城乡居民文明需求,激发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潜在动力,坚持文化资源要素向乡村地区的合理倾斜与盘活乡村文化资源相结合,发掘乡村文明的独特价值;二是优化文化人才供给,加强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调动城乡居民文化创造和创新的积极性;三是优化农村文创环境供给,破除城乡文化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消弥城乡空间隔阂,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增强乡村对文化人才的吸引力。

  以城乡文明成果共享推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要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通过创新发展中华文明、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开放文明空间,实现城乡文明成果共享,推动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以创新发展中华文明为核心。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性。创新发展中华文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持续深化城乡一体的群众性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明创建,形成回应时代要求和人民需求的文明成果;二是倡导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并存交融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三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为保障。一方面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助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打造品质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另一方面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助推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公共服务标准,明确投入标准、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

  以开放文明空间为基础。一方面以县域作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切入点,科学统筹文化产业布局以及文化资源分配,率先在县级层面实现文明成果共享;另一方面促进市域之间文化片区城乡共建提质升维,加强文化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助推实现共赢发展。(作者分别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党委副书记)

(松花江网编辑 齐源 初审 张勇军  复审 李明丹  终审 王久权)

原标题: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