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色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亮底色,以传统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保护产业化为主体的重点产业链已经形成,成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指出,“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快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需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与更大力度统筹谋划推进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平衡,围绕全域生态空间、数字化生态化协同、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持续提升生态产业发展水平,为绿色高质量发展开拓新路径。
1.加强全域空间规划,优化生态产业布局
全域空间规划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土空间资源和布局进行的长远谋划,旨在促进发展与保护的平衡。产业发展空间与生态空间是紧密依存的。以全域空间规划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就是要将生态空间融入产业发展空间,使产业在全域空间范围内依照生态化原则要求进行要素资源协同配置与更新迭代,以此壮大生态产业规模。
坚持空间规划先行,明确生态产业布局的方向区位。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具有底线管控和战略引领作用。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细化生态产业规划,是充分挖掘现有产业生态潜力,推进空间重构、产业重塑、环境重生的关键举措。为此,应从功能视角出发,依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素资源禀赋及战略地位差异进行分级分类指导,构建不同尺度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指标,继而明晰生态产品的主导类别及功能。在此基础上,借助“目标引导+指标管控+分区管制+名录管理”的空间规划传导体系,打通生态产品产业化途径,促成发挥竞争优势、增强区域特色的生态产业有序布局。
聚焦空间结构优化,塑造网络型生态产业结构。既往我国生态产业空间结构多表现为线性产业关联,以全域空间规划促进生态产业发展,需要抓住自然生态资源增长点、生态产业发展轴、生态主体功能区等关键空间载体,统筹把握产业生态化发展目标与生态服务产业链的建设要点,加强交通、信息、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各功能区之间的协作效率,塑造“点—轴—面”相结合的网络型生态产业结构。
强化空间治理保障,构建多元共治模式。自然生态资源的流动性及生态产业的一体化趋向,突破了现有属地管理的传统边界,这意味着不能用固化、静态的方式理解空间治理,而是应构建“横纵双向”的共治模式。就“横向”而言,通过增强行业协会功能作用、健全生态补偿的税收差异化制度、创新公众参与激励性机制设计等,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贯穿产业链各环节,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利益的有机链接,汇聚全域空间的治理合力。从“纵向”来看,通过搭建省际合作平台、推行市(区)内部分管辖权向主体功能区的让渡、推进新业态嵌入社区治理等,构建“纵向到底”的治理方式,进而有效提升全域空间的治理水平。
2.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现生态产业跨域融合
数字经济正在引发社会经济形态的显著变迁。数字产业或数字绿色技术能够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要素资源供给质量等,对传统产业实现绿色赋能。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层次交叉融合,催生新的生态产业、业态和模式,实现生态产业跨域融合,能够进一步释放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推动数字产业化重点突破,实现产业自身绿色升级。数字产业在带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生态化改造转型的同时,也存在因电力需求增长而带来的碳排放等问题。发展数字产业,应重点突破高耗能瓶颈,更好发挥其驱动技术创新与促进生态发展的核心作用。一方面,制定严格的数字产业“双碳”标准,倒逼数字产业提高关键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如统一部署计算基础设施、定制化刀片服务器、先进数字电源系统等,降低电子设备制造与运行的能耗。另一方面,遵循“因地制宜、海陆并举、集散并重”的原则,布局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整体优化可再生能源输电网络运行、深化省际可再生能源电力合作,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此外,建立数字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形成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备研发制造到回收拆解加工的完整循环产业链,降低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不但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基础工业体系,也拥有了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的产业布局,但旧有产业层级较低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依旧存在。为此,需要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和数据赋能,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再造全产业链流程,不断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依托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等夯实数字共性技术研发基础能力,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促成数字技术扩散渗透至生产、消费、交换等多个领域,提高要素资源供需匹配程度及利用率,推动产业绿色发展。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及产业联盟,培育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开展数字化服务资源同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有效衔接,引导开发轻量化、低成本、易维护、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统筹推进数字化绿色发展。
3.以“专精特新”企业推动生态产业价值链向高端环节延伸
“专精特新”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四新”产业等领域,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与“隐性冠军”企业。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注重发挥这些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关键绿色技术、环保可降解材料、低碳工艺装备等的国产化替代、本地化供应和自主化创新水平,以此推动生态产业价值链向高端环节延伸,促使高质量发展活力愈加强劲,绿色低碳底色日益鲜明。
锚定“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难题,创新金融服务与产品。引导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专精特新”领域,持续扩大金融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有效供给。针对“专精特新”企业重智产、轻资产等特点,研发差异化的授信模型和信用评级体系,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打通与海关、税务和征信等部门间的数据通道,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动态化数据库,用以匹配企业在不同场景下的融资需求。围绕“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价值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创设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供应链融资等多种产品,健全贷款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优化放贷业务流程,为企业提供更精准迅捷的融资渠道。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与建立配套服务体系,为企业摆脱融资困境创造更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增进补链与强链功能。“专精特新”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上游,发挥着产业配套的基础性作用。增进其补链与强链功能,减少生态产业关键领域或重要环节的短板弱项,是构建更高附加值的生态产业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围绕建立短板弱项揭榜挂帅机制、推行企业重点产品认证制度、构建企业间互利共赢体系等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服务能力的培育优化工程,配套服务上中下游产业链,增进补链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搭建企业科创服务平台、健全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研发资源与企业对接机制、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补贴力度等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深化工程,推动形成协同高效的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增进强链功能。
厚植“专精特新”企业人才沃土。人才是“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智力支撑,是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软实力。做强做大“专精特新”企业,必须构筑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体系以夯实人才储备。依托高等院校,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服务体系,通过党建研学、导师领学、企业访学等方式,培养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深化科技人才创新政策和体制机制综合配套改革,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和梯队体系,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载体,特色化推进科技人才平台建设,打造“科—教—产—城—人”联动融合的样板。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育人水平,加快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作者:吕景春,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松花江网编辑 齐源 初审 张勇军 复审 李明丹 终审 王久权)
原标题: 培育壮大生态产业 加快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