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因地制宜”不仅强调发展的特殊性、自主性,也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和灵活性。要准确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含义,立足自身实际,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结合地域发展特色进行精细研究和精准施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以产业为载体,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含义不能泛化,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含义则有广泛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这个“不平衡不充分”不仅指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也反映在不同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资源禀赋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需要因地制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针对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客观存在发展水平差距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各地是普遍的要求,不存在先发和后发之别、先行和后行之别。但不同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力会有差别。对后发地区来说,不能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先发地区的事,如果放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脚步,地区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后发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力可能会弱一些,恰恰需要借助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弯道超车,或者进入新赛道实现换道超车。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就是例证。对先发地区来说,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有先行一步的条件。决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要素包括拥有颠覆性科技、强大的新技术转化能力、坚实的产业基础等,而且需要有足够的投入,先发地区在这些方面有明显优势,可以在研发前沿科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上先行一步,努力抢占新赛道制高点。
针对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资源禀赋差别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并注重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相应的创新环节涉及高水平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应用、产业创新能力等。在不同地区,这些要素分布(禀赋)是不一样的。有的地区拥有的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如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集聚;有的地区虽然科技创新资源相对缺乏,但产业创新能力强,有很多科技型企业集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需要根据各地的创新资源禀赋发挥其比较优势。对科技创新资源丰富的地区而言,重要的是推动颠覆性、原创性、前沿性科技创新,着力研发关键核心技术。这里需要的是发挥高科技人才作用,打造高质量孵化器。对产业创新能力强的地区而言,重要的是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迭代升级。这里需要的是集聚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建立畅通的吸引新技术并实现转化的渠道,大力培育引领企业创新的科技型企业家,发挥好各类产业发展基金作用。显然,不同创新资源禀赋的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创新优势,有的放矢,避免创新资源不合理流动。
针对不同产业现代化程度差异的因地制宜。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涉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等。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一哄而上,而要明确这三类产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发力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特点一是新、二是战略性,代表着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相应的体制机制安排,要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发力,推动基础研究以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为导向,采用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进行产业创新,力争更好适应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占领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新科技和产业革命融合的直接影响是产业生命周期明显缩短,未来产业会随着技术的成熟、扩散以及市场的认可,在未来的某个时期成为对经济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未来产业的创新创意成为现实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涉及创新项目的选择和判断,需要经过中试等环节,需要各个方面的技术支持,期间充满变数,存在创新失败的可能。在相应的体制机制安排中,既要构建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又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在创新进程中不断调试纠错,让更多的战略科学家和具有科技视野的科技型企业家发挥作用。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更多指的是满足传统需求的产业,通过技术革新、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传统产业可以焕发新生机,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来看,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根据产业本身的特性因地制宜,依据地区要素特征,确定传统产业的优势与不足,选择适宜发展的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关键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各个地区发展的项目不可能是完全同质的。相应的体制机制安排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必须突出项目特色,不能一哄而上。各个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需立足实际,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比较优势。这种优势不仅指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也指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这样更好形成有的地区突出生物技术产业、有的地区聚焦新能源产业、有的地区坚持先进制造先行的各有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局面。另一方面,不同质的项目对专业性创新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我们强调“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就是要求包括专业性人才在内的不同先进要素向不同地区的特色优势项目流动和集聚。为此,需要建设全国统一的人才大市场,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与此同时,各个地区还要营造有利于集聚创新人才的环境。一个地区集聚人才的环境非常重要,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医疗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更是生产力领域的重要变革。必须综合统筹考虑,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按照各地现有发展基础、科技资源禀赋、产业资源条件,以比较优势来布局,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把“因地制宜”方法论落到实处,发展符合高效、智能、绿色、可持续等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从而培育更多发展新动能、塑造更多竞争新优势。(洪银兴,作者系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首席专家)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编辑 齐源 初审 张勇军 复审 李明丹 终审 王久权)
原标题: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