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打造和美乡村,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三农”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与新任务。成功的实践业已表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农业农村的多业态与多功能,以乡村二产联动一产,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与农民增收水平;加强三产统筹协同,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改革所需,也是发展大势。乡村全面振兴,三产融合发展是重要突破口;农业强国建设,三产融合发展是重要切入点。三产融合发展的重点在于实现增产与增收的有机统一,这一过程涵盖要素的优化重组、资源的整合集成、政策的精准对接,从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业实现高质量运营,不断延伸乡村产业链条。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必须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就需要促进要素的交叉互渗与优势互补。由此,不仅要发掘乡村的多重功能,在绿色创业中持续提升农民收入,还要依靠科技创新,应用新质生产力,优化商业模式与空间布局,积极创造新业态并促进技术集成。三产融合发展打破乡村产业传统开发经营的局限,为构建一个既宜居又宜业的和美乡村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国家层面相继出台相关顶层设计与扶持政策,各地探索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等,积累了丰富经验,农村三产融合的路径愈发清晰,战略实施的抓手愈发明确。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仍较为薄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乡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与企业联农带农的活力有待增强,三产融合发展的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突破。接下来,我们应精准把握政策导向,因势利导优化构建融合运营模式,因地制宜创新协同机制,发挥有序链接与优势叠加的作用,全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致富。
把握导向,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要坚持“强化农业生产是基础、强化农企合作是关键、强化优质高效是保障、强化农民利益是目标”,从顶层设计入手,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业生产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优势集聚、技术渗透、精准链接、体制创新等,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得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统筹协同,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开发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在此过程中,要着力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打破要素聚集瓶颈;破除联企带农障碍,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强化资源互补优势,提供优惠扶持政策等,加快融合创新与融合创业的进程。
共享共进,创新链接机制。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要在农产品的绿色生产、优质加工和有效销售整体协同推进方面下功夫。做大做强产业,深化新型农产品的研发和有效经营,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产消费对接;坚持优势互补,实施绿色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提高优质产品市场占有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力求将更多的产业利润留存在乡村并分享给参与开发的农户。在构建全方位多渠道销售模式的同时,必须稳步提高农产品就地转化率,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让农民特别是小农户合理分享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多向融合,促进协同发展。农村产业兴旺,互动融合是关键,协同发展是保障,其实质是融得进去、连得起来、获得实效。应以农业高质量生产为前提,促进多向度交互融合。推动三产有效融合,因地制宜地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实现乡村资源的有效配置,创造出富有成效的新业态模式。同时,因势利导促进各产业间的互动耦合,合理配套组合生产要素,构建互惠共赢的产业共同体,推动乡村农业向标准化、产业化、绿色化、数字化及品牌化的方向不断迭代升级。
改革驱动,发挥多样功能。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不断完善相关机制。立足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础,秉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原则,以机制改革为驱动力,通过融合策略延长产业链,利用互补优势提升价值链,加强“种养加”与“产加销”各环节之间的互联互通性。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结合生态保护、社会服务、旅游观光、宜居宜业等集成性功能优势,充分挖掘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联动过程中的多重价值,发挥农业在水土保持、清新空气、洁净水源、优美景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休闲观光、研学创意、乡村旅游、康养经济等协同发展,进一步发掘和拓展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作者:翁伯琦、张伟利,分别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编辑 齐源 初审 张勇军 复审 李明丹 终审 王久权)
原标题: 以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