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理论观点 理论动态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2025-01-12 08:03    新华网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深刻理解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科学内涵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对待文化的态度和立场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赓续中华文脉,要求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独特创造、价值理念以及鲜明特色要有深刻认识;要求我们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而要秉持科学的态度,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做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始终坚信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要求我们不能片面地厚今薄古,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兼收并蓄、择善而从,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要运用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实现表达形式的现代化、时代化,跨越时空、超越国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二、深刻领悟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重大意义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为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法路径、提供了行动指南,引导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中华文化活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激发创新创造的时代活力。面对近代以来的剧烈社会变迁,中华民族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在艰辛守护和不懈探索中赓续中华文脉,巩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纲要》强调,“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赓续中华文脉同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紧密交融、不可分割的共同体,都需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完成其时代呈现。中华民族是崇尚创新创造、主张革故鼎新的民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使我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得以巩固提升和充分彰显,激发人民群众以高度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传承发展中华文明。

  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创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成功探索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厚积文化底蕴。面向未来,团结带领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的任务将是空前艰巨而复杂的,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为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提供不竭精神源泉。

  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既让本国文明生机盎然,也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天下大同、以人为本、崇德尚仁等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也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必须高度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三、深刻把握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基本要求

  新征程上,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积极推进“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必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引导文化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用心用情感受人民的喜怒哀乐,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积极营造健康的文化生态、活跃的文化环境,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让一切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纲要》指出,要“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人们通过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要着力推动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大保护格局。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加快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体系,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法可依。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将现代科技元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让博物馆里的典藏、广袤大地上的遗产、书本里的文字“活”起来。(刘存福、周谋灵,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编辑 齐源  初审 张勇军  复审 李明丹  终审 王久权)

原标题: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