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海象冰激凌”被人们称作奶味十足的“网红冰激凌”。近日,王先生在丰台一家俄货店内买到自称为俄罗斯进口的“海象冰激凌”,回到家后发现产品包装无任何中文标识怀疑为假冒产品。新京报记者通过走访发现,王先生所购买冰激凌的确来源不明。俄罗斯海象冰激凌中国总代理赵先生表示,产品还未进入北京市场,厂商已向食药监部门进行举报。
对此丰台区食药监部门表示,已经受理举报,相关事件正在调查之中。
无中文标识的进口冰激凌
近日,王先生在草桥地铁站旁的一个“俄货店”(进口食品商店)买了几袋“海象牌冰激凌”。回家后,王先生发现这批冰激凌的包装没有中文标识,也没有厂名厂址。
“除了一些俄文,一个中文标识都没有,我怀疑这是三无产品,”王先生随后向店老板提出质疑,店老板则称自己店里的所有产品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的,俄货店是一家进口食品专卖店,不会有任何问题。
王先生表示,在与店家沟通后,曾要求对方出示关于冰激凌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厂家的授权书等相关材料,“均未得到回复。”
在王先生提供的“海象牌”冰激凌的外包装上,除了一个钢印的2017年1月2日的生产日期外,整个包装上全部俄文字体,没有中文标识。但按照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与《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并载明食品的原产地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中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
通过查询显示,俄罗斯“海象牌”冰激凌原来产地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公司为“阿尔谢尼耶夫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随后,记者联系到该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赵先生。赵先生表示“海象”冰激凌在中国只有一家上海的公司得到俄方授权,销售的市场范围在华南地区,“北京从未有海象冰激凌的市场。”赵先生称,王先生买到的冰激凌极有可能是假货。
假“洋冰激凌”线上线下均有售
近日,新京报记者来到王先生此前购买冰激凌的店铺。在店内两个大型冰柜里面存放着大量的“海象”冰激凌,店主白先生介绍说:“25元一袋,1斤装。”
在翻看了多袋冰激凌后,记者没有在这些冰激凌包装袋上看到任何中文标签。白先生解释称,“这些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的,自然没有中文字体。”当记者问厂址时,白先生则称:“这都是进口的,直接是冷运车拉到店里的。”
白先生表示,很多北京俄货店里也有他这种“海象”冰激凌售卖,价格都是25元一袋。另外,在一些电商平台上,他们也会注册店铺进行网上销售。“每个星期都要补货,一周能卖上千袋,”白先生告诉记者,他在网上的产品也是从店里出货。
在一家电商平台,搜索“海象冰激凌”,在一家名为“长海进口食品”的店铺里找到了白先生所说的同一品牌的冰激凌。在其产品简介中,产品名为:俄罗斯海象冰激凌,厂址和厂名标注为“俄罗斯”,商品图片也没有中文标识。而在另一家电商平台,记者同样找到了该产品,销量显示一个月内超过千件。
食药监部门已介入调查
俄罗斯海象冰激凌中国总代理赵先生表示,公司已经向食药监部门提交了相应的举报材料,并对北京市场以及网上出现的山寨产品进行举报。根据赵先生的描述,上述产品均为假冒产品。
根据赵先生提供的与正品冰激凌的比较。真假两者包装差异甚微,假冒的冰激凌外包装的下方写着“am”字样,而正品写着“na”,包装左上方商标颜色一致,但商标中的奶牛位置正好相反,并且假冒的“海象”冰激凌没有中文标识。
7月10日,记者联系丰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花乡桥所,工作人员称已经受理赵先生的举报,并表示将对白先生店里的“海象”冰激凌进行检查。工作人员介绍,店家如果提供不出厂家的授权书和产品检验检疫证明,店里销售的“海象”冰激凌很可能来路不明,将依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责任编辑: 徐慧
反侵权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家庭主妇报》、《都市新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家庭主妇报》、《都市新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曹忠华律师(法律顾问)0432-62582887,武文斌 (版权合作)0432-6252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