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民生 消费警示栏

5款手机壳有毒有害物质超标 苹果、小米等产品上榜

2018-04-17 07:59    健康时报网

  不少消费者为了保护手机或美观,都会为自己的手机套上各种款式的手机保护套(即手机壳)。不过,手机壳中可能含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后无法通过正常代谢排出,将对身体产生极大的危害。

  4月12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官网发布2018年手机保护套比较试验。经检测发现,有5款手机壳检出了有毒有害物质,且检出的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出了标准限值的要求,包括一些大品牌,如苹果、小米等。超出限值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集中在多环芳烃、塑化剂、铅含量上。

  制定全球最严苛化学测试指标

  据工信部《2017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国内手机用户总数已达到14.2亿户,75%的手机用户选择使用手机壳,全国约有10亿手机壳用户,全国手机壳近七成来自深圳。

  消费者高频使用的塑料手机保护套可能含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而我国尚无强制性的标准或法规。为给消费者提供消费指引,推动出台行业标准,深圳市消委会近日选取线上线下热卖的28个品牌30款手机保护套,对样本进行了201项化学物质测试,其中包括了三星、华为、苹果、小米、VIVO等知名品牌。比较试验选择的样品以日常消费者消费需求为主要依据,样品分别从线上和线下各商场、专卖店、配件店、网购平台等渠道购买。

  本次比较试验主要依据消费者关心的化学安全问题,结合消费者实际使用场景,参考欧盟的REACH法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令(POPs)、德国GS认证对多环芳烃(PAHs)的要求、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CPSIA)的相关要求和ISO 4892-3 标准,旨在制定出全球最严苛的手机壳化学测试指标。

  部分产品有毒物质远超标准限值

  在12日召开的试验结果发布会上了解到,23款手机壳超出国际一流标准,没有检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占比近八成;11款手机壳老化测试结果未达到4级,易发黄变色。值得关注的是,在试验过程中,苹果等5款手机壳被检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含量超出限值要求。此外,女生喜爱的 “ 水钻闪粉彩膜 ”手机壳,铅含量超出标准限值1550倍。

  此次比较试验,深圳市消委会也依据样品质量情况评选出五星级品质榜、四星级品质榜、三星级品质榜及检测结果超出限值品牌名单。

  经过试验,13款手机壳上榜五星级品质榜,201项化学测试项目没有检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老化测试48小时,抗发黄等级达到4级以上,产品耐用,不易发黄变色。10款手机壳上榜四星级品质榜,201项化学测试没有检出有毒有害物质,老化测试结果未达到 4 级,但产品易发黄变色。两款手机壳上榜三星级品质榜,201项化学测试中有 1项测试检出限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但检出值在标准允许范围内。

  发布会也公布了检测结果超出限值品牌名单。值得关注的是,比较试验中,跃宁品牌手机壳被检出多项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远超标准限值,手机壳上的透明粉色水钻铅含量超出标准限值1550倍。需要注意的是,手机壳并不是价格越高越有质量保障。在此次比较试验发现的5款问题手机壳中,苹果品牌型号为MR672FE/A的手机壳,苹果官方网站售价288元,为30款样品中最贵的产品。

  ■提示

  1、请购买正规渠道的有品牌的手机壳(本次比较试验的13款五星品质手机壳可放心选用);

  2、手机壳中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请勿入嘴咬噬;

  3、透明材质的手机壳可能更容易发黄变色;

  4、透明材质的手机壳相对更安全;

  5、警惕闪粉水钻手机壳,越漂亮的手机壳可能越有“毒”。

  ■回应

  小米——参考标准不适用手机壳

  深圳市消委会发布手机保护套比较试验报告,苹果、小米等5款手机壳检出了有毒有害物质。针对此事,小米第一时间回应称:

  1. 目前国内对手机保护套没有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深圳消委此次比较试验,参考的是欧盟标准EN14372:2004《儿童用品和儿童护理用品—餐具和喂养器具—安全要求及测试》,针对的是“儿童用品和儿童护理用品—餐具和喂养器具”,不适用于手机保护套产品。

  2. 为加强质量管控,小米公司按照《标准化法》的要求,对手机保护套产品制定有专门的企业标准Q/HDXMT002-2015《手机保护套》,经北京市海淀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适用于手机保护套使用的场景,明确了15项测试指标,已在产品标签上明确标识,在生产中严格执行,确保产品质量合格,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

  小米公司会与深圳消委交流分析试验结果,继续加强产品质量管控,为消费者继续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

  (松花江网编辑/李明泽)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家庭主妇报》、《都市新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家庭主妇报》、《都市新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曹律师(法律顾问)0432-6258288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