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图吧 焦点图片

民富产业旺 沃野满目新

2022-10-05 09:44    江城日报

  瓜甜谷香、物饶民丰、沃土流金——金秋时节,走在丰满区广袤的田野上,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扑面而来。

  近年来,丰满区委、区政府突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

  高质量发展新农业

  “三农”发展,产业是基础,特色农业是关键。

  丰满区地处城郊,特色果蔬产业占了相当比重。2017年丰满区果蔬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工建设,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果蔬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丰满区重点布局四个特色农业发展区域:即前二道乡棚膜种植区、小白山乡金秋果品种植区、江南乡农村休闲旅游区、旺起镇食用菌生产区,逐步形成了果树种植、林业经济、休闲旅游、农家乐休闲等模式。温德河棚膜休闲体验旅游带、小白山特色果园休闲采摘旅游带、松花江东岸乡村旅游带成为了城里人惦记的后花园。

  9月份是收获的季节。在丰满区前二道乡苏相村的“党支部+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桃园里,工人正在采摘黄桃。咬上一口黄桃,一股牛奶的香甜味道瞬间弥漫开来。

  苏相村地处城乡接合部,全村600多户的大部分依靠土地吃饭。15年前,苏相村党总支书记王伦上任伊始便发现,村部没有像样的办公用房,村集体欠外债100余万元。“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带动全村百姓走上致富路。”王伦经过多方考察学习,组织成立黄桃专业合作社,流转36亩土地,建起25栋黄桃大棚。

  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收益良好,村集体经济也被激活了。苏相村不仅还清了所有外债,建成了宽敞漂亮的村部,为村民修建了统一的大门,做了外墙保温,还有了厚实的家底。如今村集体年收入稳定在1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4万元。在合作社引领下,苏相村30户村民种植锦绣黄桃。

  如何让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市场?丰满区自2010年起连续14年举办金秋丰收(采摘)节,为产业造势,为农民增收搭台。

  一系列“组合拳”赢得了丰满区的四季“丰”景:截至目前,全区果树种植面积发展到1302公顷,绿色果蔬基地达到8个,休闲农业企业达到96户(投资超千万元的休闲农业企业达到15户以上),带动种植户达6000多户,年创产值3亿元以上。全区特色农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

  高颜值打造新乡村

  青山连连,碧水湾湾,村路景观带花红柳绿……走在丰满区的大小村落,看到的是村容村貌一再升级,听到的是村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在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千村示范”创建工作中,丰满区格外注重提“面子”、厚“里子”。

  排水设施顺畅了、垃圾处理设施完备了、路面状况变好了、私搭乱建现象大幅减少……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改观,近年纷纷出现在前二道乡苏相村、二道村,江南乡孟家村、腰岭子村,小白山乡段吉村以及旺起镇四方村6个“千村示范”村。

  以孟家村为例,现在村路上安了路灯,铺了沥青路面,户户通了水泥路,环境卫生达到城市标准。

  放眼整个丰满区,串串提“面子”的数据更会说话——仅仅是今年年初以来,该区完成绿化美化农村公路15公里,栽种绿化树2600棵、花草8600余平方米,安装亮化路灯1390盏,清理村屯垃圾2993吨。

  6个示范村也着实发挥了示范作用:全部消除规模性致贫返贫风险,基本达到了“九有六无”的创建标准,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5万元。

  在守住防返贫和脱贫攻坚成果底线的基础上,丰满区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三方面着手,全力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颜值”越来越高,“气质”也不断提升。丰满区通过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示范户,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营造了“人人讲卫生、家家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高标准培育新农民

  随着“三农”工作的全面推进,国家、省、市各种政策、资金、技术等帮扶举措向农村倾斜。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或来自或成长于农村基层,多年如一日深耕农业农村;他们“有‘三农’情怀、有创造智慧、有引领能力、有突出贡献”;他们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带领着乡亲们共同致富,他们的名字叫“新农民”。

  丰满区旺起镇摩天村云腾菌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艳文就是当地出了名的“新农民”。

  近日,记者采访80后的丁艳文时,他正在线与消费者谈论今年的木耳质量和行情。4栋占地1000平方米晾晒棚里,都是正在晾晒的秋木耳。

  “想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创建自己的品牌,必须懂科技!必须去学习!”丁艳文说,经丰满区相关部门联系推荐,他参加了农业实用技术、电商业务等培训班,成为乡土专家,把合作社发展成为当地的“龙头”。如今,丁艳文的合作社流转土地169亩,春秋两季可生产100万袋木耳,引来参观学习的农业企业和农民达到上千人次。

  土生土长的农民可以成为带头人,城里的新生力量,经培训也成为推动丰满区“三农”发展的新支撑。

  在前二道乡媛媛家庭农场,25岁的李婧媛开着越野车在家与果园之间往返,打理榛园,养殖生猪。

  “我大学是学财会专业的,现在的农村发展机遇多。”李婧媛说,毕业后,她毅然回到了农村,参加了区里组织的各种培训,在相关方面帮助下争取了政策支持。如今,媛媛家庭农场的年收益超过百万元,农忙的时候最多雇三四十人,一年开支达三四十万元。

  “新农民”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在农业农村这片广阔的田野里,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更好地运用新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也是硬道理。

  与丁艳文、李婧媛等人类似,越来越多的“新农民”选择到乡村创业发展。丰满区各相关部门借势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14户,直接带动4000余户村民致富。

  民富产业旺,沃野满目新。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丰满区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最大限度让利农民,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激活了“三农”发展的“一池春水”,带来了活力之变、形象之变、力量之变。

  (松花江网编辑 迟媛玮)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