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一个充满可能性和转折点的年纪,它既是青春的延续,又是成年的开端。
今年12月20日,澳门将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生于1999年的澳门青年也迎来了25岁生日。
有人步入探索的黄金期——
郑俊贤不断尝试着新的领域,挑战自我,对他而言,要去更广阔的天地“闯一闯”。
有人拧开角色的转换阀——
林媛刚完成学业,正在适应职场的节奏,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个无忧无虑的学生,而是需要为未来负责的大人。
有人拓展社交的新版图——
邱芷澄过着琴澳双城生活,从国外留学回来后,她在职场和社会结识了更多的人,其中也有志同道合的知音。
生于1999年的“回归宝宝”们,与澳门的繁荣发展同频共振,敢于追梦,敢于冒险,无论是科研、创业,还是文化、艺术,每一个领域都有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
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天地,为澳门,为他们,提供了无限可能。
今年8月,郑俊贤加入了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根据协会的安排,他在近期向成员作了自我介绍。
“我出生于澳门回归的那一年。”简单的一句话,郑俊贤反复斟酌。“我怕别人觉得我年纪太小了,”他笑着解释道,“但对我来说,这是我的骄傲。”
郑俊贤。南方+记者 钱文攀 摄
“回归宝宝”这个称呼逐渐流行开来,用来形容那些在澳门回归之年出生的年轻人。对于这个称号,杨炜轩感到既荣幸,又自豪。
“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故事,就是我曾经就读的濠江中学杜岚老校长的故事。”杨炜轩说。
1949年10月1日,濠江中学时任校长杜岚带领全校师生,在校园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此后,濠江中学坚持每日升国旗,75年从未间断。
对于大多数“回归宝宝”而言,对1999年的记忆,来自影像资料和周围人的耳濡目染。
澳门回归时,邱芷澄是个出生才7个月的婴孩。每次看到当年澳门回归的影像,她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生在那一年是我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事。”
林媛意识到自己作为“回归宝宝”的身份,是在10岁那一年。澳门特区政府收集了一批1999年出生的孩子的照片,并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当她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照片时,突然意识到:“原来我是和澳门一起成长的。”
在读书的过程中,林媛逐渐感受到澳门与内地之间的融合。初二时,她加入了学校的辩论队,决赛的题目是“澳门推行普教中(普通话教授中文科)利大于弊”,林媛作为正方获得了冠军。
林媛(右四)在中学参与学校辩论队。受访者供图
杨炜轩回忆起中学时,学校组织了许多与内地交流的活动,让他有机会亲身感受祖国的发展。然而,普通话的学习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小时候,学校就有普通话课程,但那时候我总是害怕发音不标准,不敢去结识新朋友。”随着交流机会的增多,杨炜轩的普通话水平也在进步。现在,他已经能够自如地与内地朋友沟通,在工作中也得心应手。
“四川是我最喜欢的省份,我喜欢吃辣,尤其是麻辣火锅!”他笑着说,仿佛还能闻到火锅的香气。正是这些天南海北不同的味道,让他感受到了不同城市的多样性与活力。
郑俊贤从小就怀揣着成为一名医生的梦想。由于患有慢性肾病,从三岁到高一,他接受了长达15年的治疗。
“‘香港肾科教父’余宇康医生是治愈我的恩人,也是我的人生导师。”郑俊贤说,这位已经90多岁的医生,依然在坚持出诊,“我也渴望像他那样,成为可以拯救病人的医生。”
郑俊贤和余宇康医生。受访者供图
高三那年,在一次升学讲座上,澳门医务委员会秘书长梁佩珊是主讲嘉宾。郑俊贤抓住机会,向她提了许多关于升学的问题,梁佩珊不仅耐心解答,还推荐他前往暨南大学就读临床医学。
“暨南大学是许多澳门医生的摇篮,能够帮助你实现成为优秀医生的梦想。”梁佩珊说。
听取了她的建议,郑俊贤选择了暨南大学作为自己医学梦想的起点。临床医学专业需要五年时间学习,而作为外招生的郑俊贤,还需额外一年时间适应课程要求。尽管如此,这并没有阻挡他对医学的热情。
就在郑俊贤为梦想奋斗的同时,林媛也在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初三暑假,林媛参加了航天体验营,第一次去到北京。她不仅参观了航天科普基地,还体验穿着宇航服。“回来后我在学校分享了这段经历,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
这次体验营不仅是林媛对北京的初印象,也让她开始思考未来的方向——她决定报考清华大学,成为她所在高中第一个选择内地顶尖学府的学生。
就像许多人第一次去澳门一样,澳门青年来到内地,也充满着好奇。
来到暨大后,郑俊贤十分震惊:“同学们下课后都会去图书馆。”勤奋的学习氛围让他既惊讶又佩服。
林媛的学习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她如愿以偿进入清华,攻读经济与金融专业,大一时却被微积分课程难倒。
“考试分数不理想时,我非常不开心。”她坦诚地说。了解到港澳同学的痛点后,学校专门开设了微积分辅导,林媛“恶补”了一段时间,顺利通过了考试。
“这只是一段小插曲啦,”林媛语气轻快,“我在清华的四年,更多是被快乐包围着。”
林媛在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受访者供图
她感受到了气候的巨大差异。“北京会下雪,特别干燥。”天气寒冷,但雪花轻柔。第一次看到下雪时,她和同学们在校园里疯狂堆雪人。
在大学里,林媛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不乏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这些朋友让我的视野比在澳门时更加开阔,也让我认识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2019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林媛作为清华大学澳门文化协会的成员,组织了许多庆祝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内地同学对澳门的了解,也让澳门学生在清华找到了归属感。
“今年社团邀请了澳门厨师到学校烹饪特色菜,我听说有的同学下午三点就开始排队了。”林媛说。
与此同时,郑俊贤的学习也在稳步推进。2019年,他获得了赴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术交流的机会,与国际学生及教授分享中国的文化魅力。
在暨大期间,郑俊贤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其中一位临床老师至今仍与他保持科研合作。这些老师不仅是他的引路人,更是他人生中的重要伙伴。
在香港,林媛总觉得大家走路的速度特别快,快到让人有点不适应。等到了珠海乘坐扶梯时,她又忍不住想快点走两步。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林媛进入香港一家中资金融公司工作。每两周一次,她会乘坐港珠澳大桥的穿梭巴士回澳门和珠海看望家人。车窗外,大海波光粼粼,大桥如巨龙般横跨在海面上,连接着三座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速度太令人惊叹了。”林媛感慨道,“不仅是大桥,从香港西九龙到广州只需要一个小时的高铁,真的是‘一小时生活圈’。”
交通的便利,最能直观感受到。今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开通,杨炜轩也特意去体验了一番,“很多人都去打卡留念,场面非常壮观。”
杨炜轩参观深中通道。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的便利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林媛回忆起以前,回乡购买高铁票还需要到柜台排队,而现在,港澳居民可以像内地居民一样刷证进站,在深圳湾、拱北口岸的快捷通道还可以用“刷脸”代替。
“买高铁票、就医、办理社保等都变得更加方便。”林媛说,“这些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顺畅,也让更多的港澳青年愿意到内地发展。”
作为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副监事长,杨炜轩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澳门青年选择到大湾区工作或创业,“我们经常组织活动,帮助澳门青年了解内地的发展情况。”
清晨五点,当大多数人还在沉睡时,郑俊贤已经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在读博士生、科研工作者、公司创始人……贴在他身上的标签之多令人咋舌。尽管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但这位青年科学家却乐此不疲。
“确实非常辛苦,”他坦言,“但我认为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2023年,在暨大完成6年学习后,郑俊贤回到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与博导刘子铭教授共同创立了一家公司——叶千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将超快激光技术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今年年初,该公司落地横琴。目前公司已制作出样机,并与内地10家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
郑俊贤在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南方+记者 钱文攀 摄
大健康产业是澳门四大重点产业之一。今年郑俊贤听到了许多好消息:澳门协和医院开业,这是澳门回归后特区政府兴建的第一家大型公立综合医院;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动工,未来澳大将拥有自己的医学院。
郑俊贤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医生梦想。读本科时,他有一档“超喜欢看”的内地职场观察类综艺,节目聚焦医疗行业,他将观看后的感想写在了朋友圈——
“医学的浪漫,更多是职业的浪漫,你一定要善待病人,因为人家拿他的生命在教你,但教你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回过头来,拯救更多的病人。”
在横琴莲花社区,邱芷澄追求着另一种浪漫。
邱芷澄的成长轨迹犹如一架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17岁时,她远赴英国,在伦敦国王学院修读历史专业。
性格恬静的邱芷澄从小就喜欢传统文化,15岁开始学习古琴。“在伦敦,我也常常在课余时间练习古琴。”每次弹奏古琴,邱芷澄都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归属感,仿佛通过音乐与家乡建立了无形的联系。
邱芷澄在弹奏古琴。受访者供图
2020年初,邱芷澄选择回国,继续她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回国后,她担任了澳门理工大学特聘讲师、横琴一小特聘专家,致力于古琴的校园推广。
演奏古琴时,邱芷澄习惯穿着典雅的服饰,但在莲花社区,她有时也会换上干练的西装。
今年,莲花社区首创社区议事员模式,聘请五名澳门籍社区议事员参与网格治理。邱芷澄正是议事员之一。
作为社区唯一的澳门籍女性议事员,她十分关注女性权益和教育。“很多双职工家庭都面临着孩子无人照顾的问题,我们致力于推动公办幼托服务,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邱芷澄(右二)担任横琴莲花社区议事员。受访者供图
在邱芷澄最初的记忆里,横琴是一片鱼塘,加上生蚝摊上的烟火气。如今,横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回国后再来横琴,还以为到了另外一个城市。”
在横琴,邱芷澄遇到了许多像她一样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是澳门“90后”,选择在这里工作、创业、生活。
年轻人自发地玩到了一起,有一个名为“干饭团”的微信群,最初群里只有五六个人,现在逐渐拓展到两三百人。邱芷澄笑着说:“我们常常组团到新餐馆探店,也会组织户外活动,比如登山、徒步、露营。”
邱芷澄对横琴的熟悉程度,如同朝夕相处的古琴一般。
“横琴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古琴有着密切的联系。”邱芷澄说。历史上,横琴原本是两座小岛,形如两张古琴漂浮在南海之上,因此得名“横琴”。
而横琴的道路及学校的命名,大多也含有古琴元素,例如琴韵路、伯牙南道、子期北道、伯牙小学、子期试验小学等。
今年亦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三周年,邱芷澄选择了一首经典的古琴曲《流水》来表达祝贺。在她心里,《流水》不仅是一首乐曲,更代表着中国人对友谊最动人的见解。
“高山流水遇知音。”邱芷澄轻声吟诵着这句诗,“愿琴澳发展的琴音长鸣不断。”
(松花江网编辑 罗安东 初审 张勇军 复审 李明丹 终审 王久权)
原标题: 生于1999:“回归宝宝”湾区逐梦|南方深读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