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如何回收吗?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不仅在国内快速发展,更远销海外。销量不断增长,电池报废量也不小。《中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预计到2025年,报废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接近80万吨。
在上海老港工业园区,国内首条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拆解线上,拆卸下来的动力电池通过绿色低碳技术提取出镍、钴、锰、锂等再生材料,重新制备成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实现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近日召开的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持续聚焦绿色发展,提出多项举措,其中就包含“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如何理解“运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怎样利用新业态、新技术、新场景为经济发展带来新活力?从一节动力电池的再分解,窥一斑可见全貌。
一块新能源电池,小到用在家用电器,大到装配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不仅是能源的载体,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现。在重庆的一家绿色经济产业园内,新能源汽车回收利用闭环已然形成。在汽车上“没劲儿”的电池,经过检测、重装后运用到更小型的交通工具上,一节旧电池通过梯次利用“焕新生”。
“我们把这些废旧电池回收拆解后,通过对电池的好坏、容量进一步检测,可以再次利用。”园区内的一家企业负责人张萍介绍,拆解完的电池先在检测设备上接受“体检”,然后根据客户对产品的需求,重新组装成相应的农用车、观光车所需电池,经过产品合格检测后,投入市场。
有了绿色技术加持,同时依托相关部门提供的回收渠道和资源。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回收废旧电池7000多吨,回收利用创造产值9000余万元,实现了业务发展的新活力。
解锁绿色生产力,科技创新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从来都不是“单选题”。
(松花江网编辑 齐源 初审 张勇军 复审 李明丹 终审 王久权)
原标题: “中国经济新活力”系列报道之一 一节新能源电池的寻“绿”之旅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