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吉林市

在田野与纸页间耕耘—— 漫谈我市四位乡土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2022-09-13 10:11    江城日报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一直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比如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以柳青和他的后辈——陈忠实、路遥等为代表的西北作家群,他们的作品都与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陈忠实说:“只有在原上写作,创作生命才能达到最佳的气场。”这种写作状态同样适用于生活在我们这片黑土地上的作家们。以张志民、高森林、张晓英、于佳琪为代表的我市乡土文学作家,长期生活在农村。农忙时,他们是躬耕田野的农民;农闲时,他们是执笔创作的作家。他们在田野与纸页间耕耘,收获的不仅是粮食、蔬菜、瓜果,还有小说、诗歌、散文。他们的作品泛着泥土的芬芳。2016年,张志民、高森林、张晓英、于佳琪获得省作家协会评选的“吉林省十大农民作家”称号。

  一

  在这四位农民作家中,年龄最长的是张志民。张志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岁时,随家人搬到永吉县生活,现在左家镇梨树村工作,拥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这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素材。他在文学创作上的主攻方向是长篇小说。十余年来,他创作了《龙居凤》《牛年马月》《甜杏树》三部长篇小说。

  《龙居凤》出版于2011年,讲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青年人的创业故事。主人公郭永军的人生跌宕起伏,极富戏剧性。他本来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却阴差阳错,没有进入学校继续读书。他离开家乡,来到城市打拼。他做过很多小生意,历尽辛苦,最后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实现了创业的梦想。

  张志民的创作视野足够开阔,他并未紧盯着泥土,把主人公锁死在土地上,而是让郭永军“走出去”——他本来可以进入象牙塔,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坎坷促使郭永军极具进取心和事业心。作品在人性的深度挖掘上是很成功的。在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上,作者也给予了必要的关注。这与张志民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对社会的观察是密不可分的。

  《牛年马月》出版于2015年。省作家协会和市作家协会于2017年1月21日,在左家镇为这部小说召开了农民作家作品研讨会。省市知名文学作家联手举办研讨会,是对基层农民作家创作成绩的肯定,也可以适时地对他给予指导。《牛年马月》讲述的是一名叫梁军的村干部,十几年来为当地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却因为做事方式不妥当等原因,招来一些人的怨恨。他没有气馁,用实际行动让周围人理解了他的初心。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东北一座小山村近二十年来生活和人们思维意识的变化。

  《牛年马月》广受好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了很多极富乡土气息的东北方言俚语;其次,作者描写的村里的人和事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画面感和真实感,让读者赞叹于作者扎实的生活萃取能力。

  从《龙居凤》到《牛年马月》,张志民的创作回归到了他更为熟稔的乡村生活,以更加集中的笔墨、扎实的笔法,全力书写农村的人与事。张志民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精准发力,描写乡村的变化,恰如鲁迅文学奖得主、河北作协主席关仁山写农村题材作品的感受:“关于现代农业、土地流转、城镇化等当下现实的描写,一直是一个挑战。这既是对作家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考验,也是如何把现实文学化的问题。农村正在发生巨变,已经不是过去的农村。写农村,最大的难度是认知的困难,其次是现实题材如何艺术表达的问题。”和关仁山等需要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的作家相比,张志民是有优势的。他一直工作、生活在农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笔下人物的身上都有他自身经历的影子。

  进入新时代以来,反映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农村题材作品层出不穷。张志民也及时地将这一时代强音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他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甜杏树》已列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这部小说通过李子明、许晶晶、韩玲、牛强等返乡青年的创业之旅,讲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农民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将当地绿色农副产品推向南方市场,并将家乡李子树村打造成乡村游的网红景点,为当地农民找到了就业与增收的途径,带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故事。《甜杏树》反映了乡村人积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风采以及农村欣欣向荣的面貌。

  张志民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农村的发展变化历程。这三部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从青涩到成熟的创作成长轨迹。如今,张志民已经在写作技巧等方面拥有了足够厚实的积累,正在酝酿创作下一部更加生动、真实反映新农村生活的作品。

  二

  同样来自于永吉县的高森林,是一名标准的山水田园诗人。他长期耕作于田野间,种植玉米、水稻、大豆、土豆、地瓜等。他勤于阅读写作,成绩喜人。他创作的诗歌在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累计有近千篇。2015年出版的诗集《泥乡土魂》,是他多年来创作的作品集萃。高森林的作品,歌颂祖国、家乡的秀美,书写劳动者淳朴的友谊和爱情。他扎根泥土,仰望星空。恰如诗人李瑛所说:“我写诗是将生命交给读者,我爱祖国和人民,爱战士,爱大自然,爱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这个紧张繁忙、瞬息万变的世界,以及它充满希望的未来。”高森林拥有同样的艺术追求,他的诸多作品就是他艺术主张与生活态度的最好表达。

  人们常常可以从高森林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他的创作状态——他住在农村平房,伏案于炕桌上,一行行跳动的诗句被他书写在墨香四溢的纸页上。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他对乡村生活与亲人的挚爱,比如他发表于2015年《作家》上的《体内》——

  不要取出我体内的泥土

  泥土来自生养我的村庄

  我的父辈

  不然我就没有

  绵绵的爱

  和支撑我人生的力量

  不要取出我体内的沧桑

  不然我就没有

  跋涉的艰难

  作物的生长

  没有农时

  紧紧相连的风雨

  不要取出我体内的鸡鸣

  不然我就

  回不了家乡

  看不到袅袅的炊烟

  和欢喜的春天

  《体内》是高森林的代表作。三小节的并列式结构与层层递进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作者的立意是新颖的,分别用“体内的泥土”“体内的沧桑”“体内的鸡鸣”,展示了自己对家乡人、家乡物、家乡景难以割舍的爱。三小节的结构基本一致,“不要”与“不然”的回环往复,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性与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按理说,体内怎会有泥土、沧桑、鸡鸣呢?这便是诗歌带来的新奇意象。这种意象是具有思辨性、哲理性的。这种诗性的灵活运用,让作品既具有美学价值,又具有生命价值,既具有浓郁的情感韵致,又闪烁着灿烂的理性光芒。高森林将诗歌的语言表述锤炼、运用到了极致,力求传达出诗的思辨之深、艺术之美,传达出其所应具有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

  “沐浴在阳光里,徜徉在一首很酽的唐诗中,我成为一株禾苗,在黑土地上伸枝展叶,感应成知心朋友。父辈们年年都在夏季里,用最美的姿势诠释‘汗滴禾下土’的主旨,让我反复咀嚼,滋养我长大。于是,在父辈的脊背上,我读懂了黑土地和黑土地上的禾苗。阳光把黑土地上的我,装帧成一幅美丽的风景,我在风景里活得潇洒!”这是高森林作品中的一段话,高森林就是这样一个地道的农民。

  三

  张晓英是生活在蛟河市农村的一名女诗人。她出生在农村,高中毕业后,因为偏科严重,放弃了高考。她没有像其他青年男女那样去外地打工,而是扎根农村。从在自己家里与父母一起种田,到出嫁后与丈夫一起种田,她深植于乡土世界。生活环境对她产生了巨大影响。蛟河市秀美的山水给予她丰沛的滋养,她对自然景物有着本能的、发自心底的热爱。她的家乡,森林、河流密布。蛟河市有拉法山、红叶谷,松花江贯穿市内,更有拉法河、蛟河、南河、漂河、威虎河、团山子河、牤牛河等丰富水系。每天,她都在看着大自然为其绘制的一幅幅风景油画——春日森林的嫩绿、夏日林间野花的缤纷、秋日五花山的绚烂、冬日冰河的苍茫,还有沼泽上的水鸟、林间潺潺的小溪、变幻莫测的天空等。这些给予了张晓英深刻丰富的创作素材。她将对家乡的热爱倾注于笔端。多年来,她的作品陆续在《诗刊》《星星》《诗潮》《诗选刊》《鸭绿江》等杂志上发表。2013年,她出版了诗集《那年的那趟火车》。张晓英的诗风婉约、清丽,比如其代表作《春天在向阳坡上安家》——

  上午阳光真好

  我们取土木造屋

  一间已经够大

  我去近处拾干枝为柴

  采淡黄色冰凌花

  你引风生火

  煮一米阳光当午餐

  我对着山谷唱歌

  你在醒来的春泥中打垄

  种土豆、玉米和山芝麻

  偶尔 我捡石子当字为你写诗

  一日一月一年

  把山风和鸟鸣当孩子养大

  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小诗。春天,向阳坡,带给人的观感是明媚的、温暖的。在这样的位置安家,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心态阳光,态度积极,对生活充满希望。从整首诗来看,这是描绘男女主人公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地打造平淡却本真生活的简单过程。他们动手造屋。女人拾柴时,不忘爱美之心,采来东北初春的报春花——用冰凌花点缀生活。男人引风生火,煮“一米阳光”来作为午餐。这是何其新颖的想象,却又是颇为贴切的,阳光转化成木柴与火,烧饭烧菜,煮熟食物,正是阳光当午餐的诗意表述。“一米”更是展现了具体生活的一种节奏感。夫妇俩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过得诗意盎然。女人享受和丈夫在一起的恩爱甜蜜,感恩于生活的馈赠,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她对着山谷放开喉咙,歌唱她知足的日子,歌唱她甜美的生活。哪怕住的是土木造的房子,哪怕吃的是粗茶淡饭,哪怕只有山野冰凌花点缀生活,但有心爱的男人陪伴在身边,足矣。接下来,张晓英运用互文手法,写夫妻俩一起“种土豆、玉米和山芝麻”,一起在岁岁年年中生儿育女,过着平凡却幸福甜蜜的日子。

  张晓英的诗让人感受到普通百姓的岁月静好,他们能够将平凡的岁月过出诗意的唯美,他们感恩生活、感恩家人,幸福指数是极高的。张晓英的另一首广受好评的《月光白 烟火轻》同样表达了这样的生活美学——

  光阴眨眼,早年被收起

  女子轻拢鬓发,在灶间烧饭、煮茶

  日复日,墙角处黄了菊花

  夜风侧身,吹斜一盏门灯

  小村寂静,月光白,烟火轻

  这首诗轻柔、曼妙、婉约,代表了张晓英的创作特点。岁月在悄悄流逝,但女人对家庭的热爱与坚守始终不变。她轻拢鬓发,无怨无悔,日复一日地烧饭煮茶。她一直以来都是爱美的,从冰凌花到墙角的黄花,都是她爱美的表现。最后,小村寂静地睡去,月亮在云间泛着白光,烟火清淡,渐渐消散。动静结合的创作手法,让她的作品耐读、耐品,也让她的作品洋溢着唯美的浪漫主义。

  四

  于佳琪是一名舒兰市的农民作家。他平时和家人躬耕于田野,种玉米、蔬菜、瓜果,收获快乐幸福,收获物质食粮,同时,也收获土地给予的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三十余年来,于佳琪累计创作诗歌、散文、小说千余篇,发表在《中国作家》《草原》《岁月》《上海诗人》等报纸杂志上,共计500余万字,并多次在全国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奖。近几年,他将自己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共出版了散文集五部、诗集四部、诗词集一部、小说集一部。于佳琪在文学的田野上辛勤劳作,作品甚丰。他主持创办了以家乡细鳞河命名的报纸《细鳞河》,并担任总编,累计发行190余期,帮助更多的农民作者实现文学梦。

  最能代表于佳琪文学创作水平的首推散文。不仅因为他创作的散文数量多,还因为他对家乡、对亲人、对岁月最忠实的记录,多是用散文来表达的。于佳琪在散文集《岁月风铃》中,书写家庭的喜怒哀乐,描绘家乡的四季风物,走笔祖国的名胜古迹,品评图书与美味佳肴。这部文集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展现了他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大多短小精悍,千余字,随看随想,随想随记。其中,他书写一系列东北菜的作品尤其吸引人,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比如《山鸡炖蘑菇》《酱香独特的东北农家酱》《母亲做的锅包肉》《酸菜猪肉炖粉条》《难忘儿时豆腐香》《冬令进补学问多》等。唯有热爱生活,才能成为生活的艺术家。把一日三餐打点好,才是热爱生活最根本的表现。

  于佳琪写的《山鸡炖蘑菇》,读起来让人垂涎三尺:“山鸡炖蘑菇是一道东北名菜,是满族传统风味佳肴,也是满族八大碗中的一道名菜。即用干蘑菇、鸡肉和粉条一同炖制而成。炖鸡的蘑菇最好选用野生的榛蘑,细杆、小薄伞的那种。榛蘑可以最大程度地衬托出鸡肉的鲜香。”在享誉海内外的东北菜中,“小鸡炖蘑菇”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于佳琪散文中的“山鸡”指的是养殖的专供食用的山野鸡。

  古今中外诸多作家都擅长描写美食,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汪曾祺的《人间有味》、陆文夫的《美食家》,以及青年作家葛亮的《燕食记》等。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中的人物,都不可能脱离烟火气,因而,美食常常成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迟子建的很多作品也都写到了厨艺。作家不厌其烦地描写美食的制作过程,让读者的阅读过程也成为享受美味的过程。迟子建认为:“吃,是世俗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爱吃,有时心情不好,一顿美食就会令我云开日朗。所以,我写作的时候,晚上上床后,要为第二天构思两样东西,一个是小说的情节该如何发展,还有一个就是吃什么。我在吃上,比在写作上更富于探索精神,总想着花样翻新。”显然,于佳琪拥有和作家迟子建一样的文学观与美食观,通过吃展现认真的生活态度。

  写乡景、乡俗、乡情,展示农村和农民的现实状况,也展现平凡生活的乐趣。乡土文学描写的不仅是诗意的田园风光和淳朴人情,更要表现现代意识和外部世界对于乡村的影响。祝愿张志民、高森林、张晓英、于佳琪这四位农民作家和黑土地上的所有农民作家,舒展开文学的翅膀,在伟 大的新时代,热情地讴歌家乡这片神奇瑰丽的土地。

原标题: 在田野与纸页间耕耘—— 漫谈我市四位乡土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