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吉林市

文化深耕服务细作 “六化”滋养结出硕果——我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综述

2023-01-14 09:24    江城日报

  穿城而过的松花江,为人们在盛夏送上22℃的清凉、在寒冬呈现雾凇的奇美;装满知识的博物馆,带人们探寻“天外来客”的神秘,体验关东文化和满族风情的魅力,聆听“孔子学堂”古韵悠曲伴随的朗朗书声;宽敞的剧院舞台,让人们回味京剧、吉剧、二人转的独特腔韵,沉浸于跌宕起伏的红色舞剧故事情节中……

  2019年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我市始终坚持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实施“六化”工程,多措并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服务供给、服务效能获得了持续优化和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也结出累累硕果。

  舞剧《梦回乌拉》《红旗》、音乐剧《炎黄》、儿童剧《靰鞡草的故事》、吉剧《黄大年》等7部剧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市歌舞团连续24年担当央视春晚的“台柱子”,我市举办歌舞戏剧演出场场爆满,“文艺轻骑兵”走进乡村、社区、工厂、校园开展公益演出并深受好评;全市现有24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351项,博物馆年均接待参观者和服务群众近20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年均线上线下服务群众近220万人次;松花江之夏(金秋)广场文化活动周、松花江文化讲坛、满族过大年、桦甸白桦节、蛟河红叶节、“盛世中华·国乐江城”艺术季等活动,已经成为极具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推动我市在短短数年间就交上了一份令人眼睛一亮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答卷?

  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紧紧围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核心目标,稳扎稳打全面实施公益活动社会化、文化活动常态化、传统文化大众化、书香社会普及化、服务供给一体化、文化服务品牌化这“六化”工程。

  近年来,我市根据群众需求逐年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持续发挥文化志愿者作用,源源不断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注入动能。

  免费开放市图书馆等全市各类文化设施,举办文化讲堂、数字影院等各类文化活动,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网络平台上提供展览展演、公开课等数字化服务,让人们在线上线下、不同时间空间均等共享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依托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合现代文化与现代教育,推出传统民俗文化体验活动、文旅融合活动,让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覆盖面更广。

  有效利用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各类阅读设施,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和特殊人群的阅读服务工作,组织开展讲座、演讲比赛、图书推荐等活动,以科技赋能拓展电子书等阅读新场景,有效提升全市社会阅读平均水平。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网络,组织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大力开展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数字服务。

  加大力度深入挖掘整理满族、朝鲜族等特色地域文化资源,结合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

  “周末我经常带孩子去看儿童剧,到博物馆开眼界、学知识。年节假期里,我们全家老少还要自驾去踏青露营、看红叶、滑雪。老爹老妈每天参加社区文艺团队活动,唱歌跳舞打太极,别提多高兴了。”高新区荣邦新城小区居民孙先生认为,我市近几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文化味道越来越浓,老百姓对各类文化场所的选择面在扩大,对各种文化活动的参与感、体验度也越来越好。

  我市各级文化部门在全面实施“六化”工程的过程中,始终牢固树立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和文化乐民的指导思想,围绕创新性和示范性下足功夫。如今,市文庙博物馆打造的“六艺”志愿者团队、创建的“孔子学堂”,已经成为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新品牌;全市30余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将“行走的博物馆”纳入校内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计划,让博物馆成为广大青少年探求历史文化的教科书;精心设计推出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以及建设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已经成为人们享受丰富多彩文化生活的不二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后,我市必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不断创新举措、探寻新道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继续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建设,助力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文化软实力迈上新台阶。

  记者 彭川

  (松花江网编辑 张恩宁)

原标题: 文化深耕服务细作 “六化”滋养结出硕果——我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综述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