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市博物馆和市文庙博物馆推出系列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热情参与。
在市文庙博物馆文物保护工程公众开放日活动现场,经过砍净挠白,文庙的门扉和廊柱褪去了红色,露出木材原本的颜色。闻讯而来的市民纷纷拿起手机录像,生怕错过专家讲解的细节。在油饰部分修复现场,市民头戴安全帽,仔细聆听专业工作人员介绍修复工具、材料,全神贯注地观摩修复工艺流程。
“能够来到20年修缮一次的工程现场参观,真是太幸运了。”市民董雅洁说,“退休前,我是一名建筑工人。这次能见证家乡古建筑的修复,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没想到修复古建筑的传统工艺,用的是猪血、石灰这些常见材料,古代匠人的智慧真是了不起!”12岁的蔡雨轩对古建筑非常感兴趣,早早做了“功课”的她,抱着贴满了相关知识的活页笔记本来到现场,兴奋地记录着参观的所见所闻。
“我希望孩子在读书之余能多了解课外知识。这两年,吉林市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参加这些活动能让孩子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对她今后的学习成长非常有益。”蔡雨轩的母亲说。
当天,馆藏汉代陶器展正式亮相市博物馆1号馆三楼展厅。展厅里,一群小朋友坐在长桌前,聚精会神地聆听老师讲解陶器修复知识;展厅外,市博物馆的专家现场开展公益鉴定,收藏爱好者围成一圈,与专家热烈交流。
“今天开放的陶器展非常有看点。看到东团山出土的这些文物,我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看完展览还能旁听专家鉴定,市民李盛收获满满。
“听说市博物馆获赠了新陨石,我今天是特地来参观的。”天文爱好者于悦表示,这里不仅有珍贵的文物和陨石,还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将成为她周末出游的新选择。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客厅”,它浓缩了地方的文明史,点亮了城市历史长河中的一盏盏路灯。眼下,吉林市正在加大力度建设“博物馆之城”,举办的活动丰富多彩。市民在博物馆中徜徉流连,获得知识的滋养、感受心灵的充盈,更在与历史文化的对话中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松花江网编辑 贾磊)
原标题: 走进博物馆 感受家乡情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