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地方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幸福指数的“民生面孔”。
“十四五”以来,我市教育系统锚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目标,大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筑牢校园安全高压线、强化教学质量生命线、打造“五育并举”风景线,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助推全市“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建设,奋力书写吉林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华彩乐章。
守初心、重引领,党的建设开启新局面
教育兴则城市兴,教育强则城市强。我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承办全省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工作会议,率先在全省完成改革任务,373所中小学校完成率达到100%;深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打造“1+1+N”思政课共同体,思政课经验被《光明日报》《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落实市委“才聚江城”部署,在北京、深圳成立校友人才促进会,举办校友迎新大会、“校友回校过年”等活动,全市校友“青苗”储备超万人。
秉臻心、担使命,立德树人彰显新成效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实施“五育融合实践工程”,开展“三爱”“每月一主题”特色德育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提升思想道德素养。
将体育科目纳入中考,确保学生“每天校内锻炼1小时”;铺设校园冰场363块,200万人次中小学生参与滑雪体育课;创建国家级、省级体育特色学校407所;连年举办学生艺术节、器乐节、合唱节、舞蹈节等活动,为广大学生搭建才艺展示平台。市教育局连续两届荣获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
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研学实践基地10个、市级研学实践基地77个。486所义务教育学校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学生参与率和家长满意率达到98%以上。成立全省首家市级家校社协同育人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家校协同育人经验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并在《人民教育》上刊发。吉林女子学校育人成果作为全省唯一德育案例,入选教育部职业院校典型案例。
聚人心、强保障,惠民利民实现新作为
群众有所呼,教育有所应。我市教育战线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教育强市民生卷的必答题,用心、用情、用力写下更优解。
持续推动幼有所育、幼有优育,投入3.87亿元,累计实施学前项目823个,新建、改扩建、接收公办园33所,增加保教学位4060个,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48.59%,普惠园覆盖率81.33%,全面扩大普惠教育资源。全市新建、扩建、民转公义务教育学校17所,新增学位2.4万个、校舍面积18.74万平方米;投入2700万元为学校配备设施,建设实验室、心理咨询室、护眼灯、直饮水等项目,全面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提效益、促均衡,积极培育名师名校团体。我市通过建设46个学前教育大园区、77个义务教育大学区、5个教育集团以及教育信息化网络结对帮扶共同体、“三个课堂”等方式,努力缩小城乡、校际间办学差距,高效办成“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让每个孩子都好上学、上好学。
持续推进“阳光招生”“阳光分班”,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基础教育领跑全省,6个县(市)区率先申报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级督导评估验收。
筑匠心、汇资源,产教融合实现新跨越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是实现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及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市职业教育逐渐形成由“构建”到“完善”、由“数量”到“质量”、由“层次”到“类型”的新发展格局,开启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构建市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新模式,建成全省规模最大市级职业教育园区,成立首个市属职业院校——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省率先开设“职普融通”试点,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累计获得金牌9块、银牌31块、铜牌73块。
牵头成立职教集团14个,组建专业集群32个,与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现无缝对接,合作企业超过650余家,85%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发展活力更加强劲充沛;积极推进科教融合结硕果,建设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机器人换人等多项“卡脖子”问题;组建低空经济、碳纤维、化工等6个产教联合体,以全省第一位次入选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持恒心、激活力,教育发展蕴就新动能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市以“教育家精神”为价值内核,以“高质量”为建设标准,以“政策优化”为重要抓手,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市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我市共评选杏坛长青奖、师德楷模、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2100余人,涌现出金七仙等一批全国先进典型代表,马闻泽等11名教师被评为“吉林好人·最美教师暨黄大年式好老师”;梯级培养国家、省名优教师,打造卓越教师队伍,现有教育部、国家级名校长名教师37人,省级名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1200余人。
筑巢引凤,聚才引智,用足用好各项人才招引政策。我市累计招录“特岗”教师、公招教师、“优师专招”和“民转公”教师、校医等2000余人;组建“名优教师讲师团”,每年线下培训乡村教师5000人;实施“教师成长关爱工程”,出台关爱教师身心等4个方面、16条措施,开展“惠师加油”“惠师保险”“惠师优诊”等项目,惠及全市教师4万余人;落实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主责主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是我市教育发展基础不断跃升的体现;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是我市教育品质不断突破的表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是我市纵深推进教育改革的呈现。“十四五”以来,全市教育系统牢记“国之大者”,准确把握教育强市建设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不断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发展之基。
全媒体记者 董雪扬
(松花江网编辑:曲施潭 初审:张勇军 复审:李明丹 终审:王久权)
原标题: 东风桃李逐时新——“十四五”以来我市教育工作综述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