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舒兰市委将提高村集体自主经营性收入作为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地域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不断释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全新舒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村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才能有效增强,群众增收致富才有根本保障,村党组织才有更强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板斧破冰
——推动经营性收入跨越式增长
舒兰市委紧跟省委、吉林市委关于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安排部署,通过召开部署会、调度会、推进会多次专题研究“村级集体经济到底抓点啥、怎么抓”,明确以公司化改革、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项目带动等多种发展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行稳致远。
推进公司化改革,实现创新发展。为有效盘活乡村沉睡的资源、资产、资金,全面打通村集体参与市场经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渠道,大力吸纳农户就地就近就业,充分实现“村强民富”的同频共振,舒兰市探索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构建“村集体+公司”运营构架。2023年,结合村级资源禀赋、现有产业特色、村情地域等情况,重点围绕加工、手工、农旅、服务等生产经营项目,创建资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订单生产型公司化运营试点38个,到当年年末,村集体累计增收1600余万元。小城镇四合村创办以轻纺产品为主打项目的舒兰市四合轻纺工艺品有限公司,向俄罗斯出口箱包2万个、仿真树5万株,实现产值540万元。2024年,舒兰市新增公司化试点42个,总数达到80个,预计村集体增收3800余万元。两年来,舒兰市通过走公司化改革新路,逐步形成资产升值、产业升级、收入升高的发展态势。
集约利用资源,推进规模发展。为重点解决村集体资产闲置、土地分散使用权不集中及简单发包收益低等问题,舒兰市委积极探索资产资源集约发展模式。一方面,鼓励支持村集体盘活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老旧校舍、厂房等各类集体资产,做好存量资产发包和经营,吸引有扩大发展规模需求的企业、种植养殖大户进行投资、承包,提高资产利用率,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近年来,通过发展养老服务、物业经济等产业项目,舒兰市已有55个村累计盘活校舍、厂房等闲置资产63处,创收400余万元。溪河镇溪河村将村集体闲置的商超、公寓改建后对外出租,利用闲置厂房修建自来水泵站,供应镇内住宅用水,让村集体年增收50余万元。另一方面,将土地托管经营模式作为建立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村集体机动地为基础,采取流转、互换等方式将“补丁地”变为整块田,引导村民带地入股,走规模经营之路。2023年,上营镇平安村集约土地300亩发展甜黏玉米种植项目,托管给吉林市金梧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让村集体年增收45万元。年初以来,该市建立土地托管经营试点37个,整合土地1.3万亩,预计村集体增收960万元,实现了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实施产业项目带动,推动互利发展。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强村级产业项目多元化与稳定性,舒兰市委将村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深度结合,围绕当地发展白鹅特色产业链条,指导村集体积极整合资金、土地、资产等优势资源,与舒雁公司、吉鹅集团、禾丰饲料公司建立“四位一体”发展运营模式,在政策全力保障下,全域推进村党支部领办白鹅养殖合作社,形成村集体、企业、养殖户三方利益联结。近两年,舒兰全市179个村养殖白鹅超200万羽,让村集体增收8000余万元。在引导村集体、村民参与产业链发展的基础上,舒兰市还因地制宜打造花村、鱼村、药村等产业村屯153个,形成一村一品牌、一域一特色。同时,多渠道吸引域内外发展基础好、技术支撑足、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各个村集体以土地、资金和优势资源入股合作,实现社会资本与村集体双向互动,实现村集体产业规模经营、收益壮大。2024年,舒兰已有82个村通过与各类企业合作,发展自主经营性产业项目94个,预计村集体增收2500余万元。
三维度结硕果
——经营性收入增长带来新变化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顺势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农村公共服务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此外,通过健全村干部激励奖励制度,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得到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有效提升,形成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
在生活维度方面,群众增收致富、生活品质更好了。舒兰市委建立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村干部包联群众工作机制,对发展意愿较强、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逐户研究产业项目,积极引导村民依托全市重点产业项目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带动村民以入股、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服务、定向奖补等措施,鼓励土地少、本钱少的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发展种养殖等庭院经济,打造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2023年,通过白鹅全产业链带动农民直接增收1.5亿元;320名村干部领办产业项目215个,1336户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累计带动5000余名村民增收400余万元。2024年,平安镇长林村成立舒兰市浓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村集体+脱贫户”模式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白鹅养殖、苗木种植,项目收益的40%用于带动脱贫人口43户65人增收;60%作为村集体收益,用于小型公益事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集观光、垂钓于一体的浓林垂钓园,让村民有了休闲的好去处,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高。
在精神维度方面,落实激励奖励,村干部干劲更足了。舒兰市委坚持以上率下,充分调动村干部抓发展的积极性,制定下发《舒兰市村级集体经济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全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励办法》,对村干部实施“基本报酬+履职绩效+发展绩效”的奖励办法,对以发展村办公司、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兴办其他经济实体等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村集体自主经营性收益超5万元的村干部发放绩效奖励。同时,探索建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容错免责机制,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宽容在改革创新实践中的探索性失误和无意性过失,真正让村干部有奔头、有劲头,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2022年,舒兰市18个村有自主经营产业项目,6个村的村干部得到发展绩效;2023年,有自主产业项目的村达到66个,同比增长267%,实现自主经营性收入1700余万元,13个村的村干部获得奖励。
在组织维度方面,夯实战斗堡垒,村党组织威信更高了。舒兰市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指导乡村两级发展符合村情民意的特色产业项目,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的同时,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事,提升了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能力,让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白旗镇嘎呀河村2023年通过发展产业项目增收130余万元,村党支部将收益用于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并开展各种公益性活动,连续两年累计为3名本村高考优秀学生发放1.5万元“村级奖学金”。兴山村上争资金建设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拥有20栋温室大棚的棚膜基地,吸引200多名在外务工的农民回乡,通过入股、劳务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将“空心村”打造成产业项目发展“拳头村”。
三引擎强驱动
——经营性收入增长带来的启示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其内在规律,必须依规律而行,按规律办事。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服务水平的“双提升”。
启示一: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是关键。农村要发展,乡村要振兴,关键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要从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人才中选拔培养村党组织带头人。同时,跳出“就地取材”“本村人当本村官”的思维定势,运用“党找人才”的科学办法,通过公开选聘方式推动能人上岗,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等限制,真正把优秀人才选拔出来。近年来,舒兰市委立足选好一名素质高、能力强、群众拥护的“领头雁”,累计培养项目支书69名、巾帼书记21名,吸引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任职村支书8名、退役军人任职村支书16名。
启示二:用足用好用活机制政策是基础。不断加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保障,构建制度、政策扶持等多元支撑格局,才能让村级集体经济彰显活力。舒兰市委建立市乡村“三级书记”抓集体经济责任机制,健全市级领导、乡(镇)街党(工)委书记、乡镇副职领导和乡镇机关干部“四位一体”包保帮扶机制,拧紧了上下贯通的发展责任链条。同时,着重加大对产业中心、项目集群和联建项目的扶持力度,近年来,累计争取上级扶持资金2600余万元、创建扶持项目43个,采取自主经营、投资分红、固定资产入股等方式累计获取收益210余万元。
启示三:因村施策发展产业是核心。产业振兴的关键是选准项目,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舒兰市委提出结合本地特色产业拉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紧扣当地产业发展链条,让当地50%以上行政村发展白鹅、肉鸡、肉牛、棚膜等“链”上经济。在大项目带动基础上,坚持发展技术成熟、市场稳定、百姓认可的特色产业。2023年,村集体累计谋划发展产业项目280个。其中,法特镇头台村结合村情打造“春植花卉夏养鹅”特色品牌,利用10栋大棚种植花卉、养殖白鹅,村集体累计增收80万元。2024年,头台村在原有发展基础上建设种养殖园区,新建16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计划全年养殖白鹅30万只,纯收入预计达300万元。
未来,舒兰市要继续聚焦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乡村产业升级,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全媒体记者 邬洪亮 靳旭
(松花江网编辑:曲施潭 初审:张勇军 复审:李明丹 终审:王久权)
原标题: 把经营性收入凸显出来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