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江南公园内的“北国陶都——吉林陶瓷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北国陶都——吉林陶瓷博物馆”以我市陶瓷发展历程为主线,以实物、图文作为展出形式,充分展现了吉林地区陶瓷文化的魅力。
我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先有陶,后有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距今约2万年,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陶器。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物。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物质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随着陶器的发展,后来产生了瓷器(又称磁器)。瓷器是火与土结合的产物。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长石、石英石、莫来石等材料制坯,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在炉窑内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器物。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瓷器碎片出现在商代。
我国素有“瓷国”的美誉。汉代时,汉武帝派遣张骞三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我国的瓷器和茶叶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沿路各国。
瓷器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类型。我国有青花瓷、珐琅彩、粉彩、高温颜色釉瓷四大名瓷。宋代时,有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官窑,定窑为民窑。每一种瓷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北国陶都——吉林陶瓷博物馆”内,既可以看到在吉林地区出土的古代陶器实物,也可以看到展板上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出产的精美瓷器图片,领略朝代更迭下瓷器展现的不同风格和特点。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陶瓷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陶器考古发现见证吉林地区早期历史
吉林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陶器。人类历史上,青铜器出现以后,到铁器出现之前,考古学上称之为青铜器时代。吉林松花江流域的青铜器时代始于商末周初,现代考古发现将其命名为“西团山文化”。“西团山文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命名的我国考古学文化,其分布遍及黑、吉、辽三省,吉林地区为中心区域。“西团山文化”代表遗址有西团山遗址、星星哨遗址、猴石山遗址、长蛇山遗址、江北土城子遗址和杨屯大海猛一期文化遗址等。考古发现的陶器(包括其碎片)是了解“西团山文化”的重要媒介。
到目前为止,吉林地区出土陶器最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永吉县星星哨遗址,分布于松花江上游,距今6500年至6000年。“北国陶都——吉林陶瓷博物馆”展出了青铜器时代“西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图片,其中有“西团山文化”出土的代表性陶器——陶壶和作为炊具的陶鼎等,还展出了汉夫余、高句丽、渤海时期的陶器图片。展板上,汉夫余时期的陶豆、抱钱女立俑,高句丽时期的板瓦、陶瓮、陶盆,渤海时期的瓦当、筒瓦、筒形(褐)陶罐等陶器,极具历史沧桑感,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松花江边的往事。
“北国陶都”之誉始自缸窑镇
据《永吉县志》《缸窑镇志》记载,康熙元年(1662年),山西匠师赵岩龙来到溪浪沟(位于今吉林市龙潭区大口钦满族镇前窑村),盘起首座“馒头窑”,并投柴点燃了第一缕窑火。在这方土地上,陶瓷烧造技艺从此跃动起来。
赵岩龙祖籍河北省永平府,后迁至山西省,曾在开平瓷窑当过技术工人,对烧窑制缸颇有研究。他随着逃荒的难民来到溪浪沟后,以烧炭为生。偶然间,他在山水冲刷的溪沟里发现了细腻的白黏土。这是上等的制陶原料啊,他灵机一动,把白黏土取回去,开始砌窑制陶。在那个年代,精通制陶技术的人很少,而且制陶与伐木烧炭比起来,挣钱也多。于是,赵岩龙决定弃炭兴陶。这个地方烧制的缸质量好,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开始来此拓展缸窑业。
赵岩龙前期所建的窑,史称“前窑”。后来,制缸的窑被接连不断地建起,逐渐向东北面发展,转移到现在的缸窑镇,最多时达56座,史称“后窑”。当时的缸窑镇可谓“一城陶器半城窑”,呈现出“家家做坯忙,处处窑火旺,缸瓮声中百地商”的繁荣景象。缸窑镇在东北地区各大窑场中拔得头筹,成为闻名遐迩的“北国陶都”。
1948年初,缸窑镇成立制缸厂。上世纪80年代,该厂更名为永吉县陶瓷工业公司,企业职工最多时达到2000多人,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制缸厂。他们生产的建筑陶、工艺美术陶等陶瓷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缸窑镇成立制缸厂后不久,1948年4月10日,驻吉解放军直属营后勤部在现吉林市昌邑区辽宁路27号,组建了后勤部直营陶瓷厂。1950年6月24日,该厂名改为地方国营吉林市陶瓷厂。“陶”与“瓷”开始在我市同步发展。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吉林市陶瓷厂达到了年产日用瓷1000万件的生产能力。1955年,在全国陶瓷工作会议上,吉林市陶瓷厂生产的6寸平盘、7寸汤盘被评为二等奖。1983年,吉林市陶瓷厂利用“长白迪开石”研制生产的“长白瓷”获得成功,先后生产了6头餐具、6头凤凰酒具、7头烟茶具、45头西餐具和少量的艺术瓷器等。其中的7头参花烟具被摆放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吉林厅,45头西餐具获吉林省优秀新产品奖。
300多年过去,昔日缸窑镇制陶工匠创造的烧造技艺一直薪火相传,成为我们这座城市宝贵的手工技艺和文化财富。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续传承
2007年,“缸窑传统烧造技艺”入选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缸窑镇传统制陶业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小城镇展区参展;2014年9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六届二次理事会在吉林市举行;2019年,吉林市举办首届吉林文创陶瓷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2019年,吉林市龙潭区大口钦满族镇被中国陶瓷行业协会命名为“陶瓷小镇”,2020年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吉林省“陶瓷小镇”……
为实现“缸窑传统烧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续传承,也为了丰富“博物馆之城”的内涵,打造更多的城市文化亮点,我市在江南公园内创建了“北国陶都——吉林陶瓷博物馆”。博物馆内展出了很多陶瓷工艺精品,也展示了我市丰富的陶土资源,并设置有陶瓷艺术,陶瓷制作,陶质编钟、陶埙演奏等区域,为市民提供了解陶瓷文化、阅读学习、亲子研学、国乐欣赏的休闲空间。
江南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8年,最初作为江南农事试验场的一部分,经过多次扩建和改造,最后成为今天的综合性公园。江南公园承载了几代江城人的记忆。“北国陶都——吉林陶瓷博物馆”内古色古香的精致展品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韵味,与江南公园这座古老的园林相互映衬,成为市民和游客热衷的打卡地。
“北国陶都——吉林陶瓷博物馆”设立在原江南区政府办公楼。这座楼是江南公园内现存年代最早的建筑。1948年,吉林省农校接管江南农事试验场和江南公园,修建了该建筑,并作为教学楼。1950年,吉林省农校迁出后,江南区政府迁入这座楼。1957年,吉林市行政区划调整,江南区撤销,吉林市园林管理中心开始在这座楼里办公。2013年8月,这栋建筑被列为吉林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北国陶都——吉林陶瓷博物馆”内设有“山水宜陶”“陶都春秋”“古韵新生”及现代陶瓷精品展厅、陶瓷制作工艺展厅5个主题展厅,展出600余件精美的陶瓷展品,展现了中国陶瓷起源、吉林陶瓷起源、“缸窑烧造技艺”的薪火相传,以及“北国陶都”迈入新时代的发展历程。
传统陶瓷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采土、练泥、拉坯、修坯、晒坯、装饰、施釉等工序,最终在窑火的淬炼中脱胎换骨,幻化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器物。这个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历经磨难淬炼,实现精彩蜕变,重塑自我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陶瓷文化不单是指制作工艺和已经成形的器物,还包括陶瓷制作过程中的材质文化、使用文化、收藏文化、鉴赏文化以及延伸出的民间故事、行业习俗、生活习惯、文化景观等。手工制作陶瓷器物的过程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精神,如工匠精神、协作精神、传承精神、创新精神等。
“北国陶都——吉林陶瓷博物馆”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互通的媒介。它让更多的人走近陶瓷,领略陶瓷背后灿烂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古城陶韵绽放新的华彩。
(作者:陈茗薇 松花江网编辑 黎冰 初审 张勇军 复审 李明丹 终审 王久权)
原标题: 古城陶韵 绽放华彩——漫谈“北国陶都—— 吉林陶瓷博物馆”的展陈与文化内涵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