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吉林,绿意盎然,肥沃的黑土地再次萌发出勃勃生机。
近日, 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经济参考报等央媒再次聚焦“吉林元素”,下面这些吉林“关键词”也成了近期“热点”。
先来看农业。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如何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这个主旋律始终在田间地头吹响。
2020年7月22日下午,松辽平原腹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玉米地一望无边、绿浪滚滚。
今年5月,新华社记者再次来到吉林梨树蹲点采访。
4月20日,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四棵树乡,农民驾驶农机进行春耕作业。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文章中这样写道:
十年九旱的吉林省梨树县,经过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实践,与多家科研院所一道找出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良方”——“梨树模式”。
技术好不好用,农民最有发言权。
在梨树县,新华社记者对话了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副站长王贵满和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
“‘梨树模式’其核心是‘秸秆覆盖、条带休耕’,玉米收获后将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将耕作次数减至最少,达到保墒蓄水、培肥土壤、稳产高产的效果。”对于近年的举措和成效,王贵满信心满满。
同样深有感触的还有韩凤香。她表示,去年合作社承包的1000余公顷土地,全部采用保护性耕作种植方式,增产效果越来越明显。
以“梨树模式”为依托,2022年吉林省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283万亩。
这是一个耀眼的数据,更是吉林人此刻的底气!
说起有关吉林的“关键词”,“吉林一号”和“黑土地”一样,在吉林人眼中有着非凡的地位和意义。
中国空间站模型、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钢铁螳螂”、智能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汽车……2023年中国品牌日活动正在上海举行,众多企业集中进行展示,向世界展现中国品牌“新成色”。
在展会现场,“吉林一号”也是“明星”般的存在,吸引着人们驻足观看、称奇。
小卫星,大作为。现如今,城市堵车,堵点在哪儿、原因是什么?自然灾害,受灾地区是哪些、受灾情况如何?农业种植,播种面积是多少,出苗率、产量如何……这些问题,被称为“千里慧眼”的“吉林一号”都能给出答案。
今年4月,省委书记景俊海到白城、松原,深入工厂车间、项目建设现场开展实地调研。
景俊海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聚焦生态强省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真正让绿色成为吉林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底色。
在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园实地查看中,景俊海详细了解了企业生产情况并与一线员工深入交流,希望中国中车集团接续谋划引进更多配套项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绿色生态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自然基础。目前,氢能技术已在中车交通类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领军企业,中车还将先进的高铁技术、管理模式平移至清洁能源装备的研制过程中,聚焦构建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双集群”发展模式。中车在长春、青岛、株洲、唐山等地,打造全球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在吉林松原、广西百色建成新能源装备零碳产业园。
黑土地保护、绿色低碳产业、翱翔的“吉林一号”......这些“关键词”让此刻的吉林人更加满怀信心,勇毅前行。
(松花江网编辑 罗安东)
原标题: 黑土地保护、中车、吉林一号……这些吉林“关键词”再次霸屏!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