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着力打造“十分钟社区治理圈”和“十分钟便民服务圈”,持续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丰满区以坚持高位推动、突出党建引领、强化信息支撑、培育全科社工为切入点,切实做好社区治理工作。
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社区治理与服务的要素保障
丰满区坚持高位推动、统筹谋划,加快推进幸福社区建设。该区成立以区委书记和区长任双组长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置组织协调、业务指导、技术保障三个工作组,成立社区治理服务中心,调配6个工作编制,确保工作高效开展。该区结合实际,全面开展摸底调研,召开社区居民事务认领和协调工作对接会、调度会,明确137项社区服务事项,指导19个职能部门搭建本级受理服务体系,编制25个区直部门和街道社区工作子方案,实现区直部门涉及社区工作全覆盖,确保社区治理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按照“先易后难,试点先行”的工作思路,在39个城市社区中综合考虑地理位置、有无物业、硬件基础等因素,先期确立9个试点社区,逐月明确推进任务和工作目标,探索打造“九型社区”,搭建“十分钟社区治理圈”和“十分钟便民服务圈”。
突出党建引领,探索社区治理与服务的全新路径
丰满区充分发挥党建优势,围绕社区党组织能力建设,打造党建为民服务体系,构建了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员为纽带、以“区域化党建联盟”为依托的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协调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建联盟工作体系,该区吸纳各行业领域成员单位383家,设计制作5本记录册、2本工作台账、1张问题处理反馈单,形成问题收集、处理、反馈的全环节闭环管理体系,累计解决群众诉求346件,并协调市直部门解决停车难、缺少公交线路等问题,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实际效果。同时投资近350万元,建成集党性教育培训、党建活动开展、居民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丰满区党群服务中心,按照“五个一”建设标准,开设了舞蹈、国学、书法等10余门课程,举办各类活动70余场,群众参与1500余人次,接待3000余名党员参观学习。该区以建设让党放心、让业主满意的“红心物业”为目标,探索提出“红心365”品牌服务理念,
即依托双向交叉任职、多方协调联动、问题需求反馈等三项机制,提供红色管家、红心共管、文体生活等六项服务,达到“好书记、好队伍、好制度、好服务、好口碑”的五星服务标准,努力营造“红心物业”与居民互动互助的浓厚氛围,切实打通了进门入户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
强化数据支撑,畅通社区治理与服务的高速通道
丰满区紧紧围绕“互联网+社区”工作思路,投资900余万元创新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完成全部社区信息和4423家商户信息录入,推动322户电商进驻,开设治理和服务板块18个,提供服务事项104项,着力提升社区治理信息化水平。该区以建立现代社区治理体系和构建良性社会生态为目标,加强对社区居民、工商业户、具有服务技能人员等群体数据信息的采集录入,为社区高效治理和精准服务提翔实准确的大数据支撑,推动居民、社区、街道、部门的多方互动。同时依托“惠民通”APP开设网上办理平台,为居民百姓提供生活问题网上反映渠道和104项社区服务事项,在平台受理群众提出“开具证明”需求后,居民最快仅需10分钟就可在手机端收到社区开具的电子证明,通过“纸质证明”让位“电子数据”,实现了“数据跑”代替“群众跑”,真正做到让群众从“只跑一次”到“一次不跑”。仅今年疫情期间,各社区就利用居民信息平台实现不见面快速办公,为居民开具居住证明、外出务工证明等100余件,有效提升社区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培育“全科社工”,释放社区治理与服务的资源效能
丰满区在全省率先打破“一室五站”专事专人负责接待受理的格局,推行“全科社工”工作模式,把社工培养成能够独立受理全部业务的全面型服务人员,将社工由“专科”变为“全科”。该区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和“独立接待、一次办妥”原则,自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先后组织开展9轮集中业务培训,针对平台系统操作与维护开展50余场轮训,培育670余名全科社工,并采取召开全区社区工作业务能力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社区人员业务学习。同时依托信息平台开发网格员巡查和家访记录功能,明确全科社工“网格环境二天一次、单元楼道二周一次、商铺作坊一月一次、居民家中三月一次”及“网格环境、公共设施、安全部位、重点信访对象、重点服务对象必巡必访”的定期、定事“双定”标准,实现由坐着“等活”到上门“找活”的转变,全面提升治理和服务的质量效能。自全科社工模式实施以来,处理各类问题4000余件,实现了居民诉求和矛盾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有效拉进社区与居民的距离。
江城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王禹心 聂郑佳
原标题: 丰满解锁社区治理幸福密码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