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李春红)6月19日,在蛟河市拉法街拉法村高标准农田里,随着稻田池埂子上的塑料丝网袋被打开,成千上万只小螃蟹纷纷四散爬入水田之中,成为水稻“管理员”。今年蛟河市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在2000亩稻田里投放了4750公斤螃蟹苗。
近年来,蛟河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水稻+”绿色种植养殖模式,通过种好水稻、养好螃蟹,做足稻田里的产业文章。
今年,该局水产技术推广站上争资金30万元,购买了4750公斤螃蟹苗,投放到拉法街、天北镇、乌林朝鲜族乡、白石山镇、新站镇、河南街等乡镇(街)的稻田里。
为了防止小螃蟹逃逸,拉法村在1100多亩高标准农田的四周都加上了50厘米高的蓝色塑料布围挡。小螃蟹们与水稻“同饮一池水”,在共同的土壤与水质环境中相互依存,实现“稻蟹和谐共生、一水两用、一地两养”。
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郝胜国说,这种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一方面是利用稻田蟹来松土、除草、捉虫,用螃蟹的粪便肥田;另一方面水稻也为稻田蟹提供阴凉、安全的生长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融合发展。
在蛟河市稻蟹综合种养项目中,中才水稻专业合作社是拉法街蟹稻共生面积最大的经营主体,申报了1100多亩水田。合作社负责人王忠才说,稻田里养蟹,大米身价提高了,同时在水稻收割前,稻田蟹上市,又能增收一部分。通过这种种养模式,相同面积的地块比单一种植水稻经济效益能高出35%左右。
“现在国家政策好,不仅免费提供蟹苗,围挡塑料布也是政府免费提供的。螃蟹平时管理好了,收益全归合作社或者家庭农场。”王忠才说。
(松花江网编辑 孙淑平 见习编辑 齐源)
原标题: 蛟河2000亩稻田住进“蟹管员”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