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吉林新闻

为了大地的丰收——梨树玉米科技小院师生助力乡村振兴记事

2022-12-14 15:01    吉林日报

  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有句谚语:吉林玉米看梨树,梨树玉米看“四大桥”。这“四大桥”中最有名的兰家桥,就是梨树玉米科技小院所在地——三棵树村。

  岁末天寒,科技小院师生正在村里组织培训。

  “今天的培训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分享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乡村发展部分的学习心得,二是讨论明年化肥咋买、咋用的问题。”负责这次培训的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崔帅一句话,便“点燃”了农户们的热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崔帅话音刚落,大家就纷纷表态,“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政策正对咱村谋发展的路子!”“我们听党话、跟党走,就按党的要求干!”……

  村里谋求发展的路子,正是科技小院的师生们与农户一起摸索出来的。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与吉林农业大学在梨树县建立玉米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建立从根本上打通农业科技创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师生长期驻扎在生产一线,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研究破解问题,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又密切联系农户,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低成本、高效率、零距离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梨树玉米科技小院负责人冯国忠说。

  为了了解农户生产需求,科技小院师生通过组织竞赛、开展培训,密切联系农户。“我们会沉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帮大伙儿想办法增产增收,秋收时对科技示范户进行测产,得了名次的农户还会获得奖状。”冯国忠介绍。目前,梨树玉米科技小院累计培训新型农民2000余人次,技术服务面积300万亩、辐射面积超过600万亩,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实现玉米增产8%至10%,肥料效率提升15%至20%。

  为了协同提升玉米产能与耕地质量,科技小院师生通过引进研制2984型条耕施肥一体机,开展玉米条耕秸秆覆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同步实现了玉米高产高效与黑土地保护。在培养硕博研究生生产实践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科技农民,这些科技农民又组织成立合作社,推动当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目前,经科技小院帮扶的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社员200多人,大型农机具60台套,经营面积达690公顷,年作业服务农户1000户以上,合作社固定资产超过700万元。

  一头连着高校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瞄准了科研与生产、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据悉,吉林农业大学在省科协支持下,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已建成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8家。在此基础上,2022年,教育部、农业部、中国科协三部门又进一步批准吉林农业大学面向全国4省建设26家科技小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科教兴国战略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做的是在田间地头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人才!”冯国忠说。

  夕阳余晖,三棵树村的瓦舍屋顶映衬着一层金色。科技小院里的笑语仍在回响。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科技小院的推广,是我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效举措。

  长期以来,科技小院作为建立在农村生产一线,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在我省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被科技小院师生热情、昂扬、能吃苦、能干事的精神深深打动。他们长期驻扎在科研生产生活一线,既钻研又质朴;他们犹如散落在田间地头的“漫天星辰”,关键时刻能汇聚成“一团火”,点燃实现乡村振兴的希望。

  (松花江网编辑 张恩宁)

原标题: 为了大地的丰收——梨树玉米科技小院师生助力乡村振兴记事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